暑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有关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我被深深感动了,也被深深鼓舞着。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三个“学习”: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在我看来,习总书记高度概括了黄大年同志的优秀品质,也指明了我们应该向黄大年同志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青年科技工作者,向黄大年同志学习,就应该坚守我当初选择回国、报效祖国的信念,踏实科研,用心教书,扛起肩头对国家、对人民和对家庭的一份责任。结合自身的发展及现在的岗位,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首先,爱国不是一句口号,爱国是一份情怀、一份信念。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黄大年在大学毕业纪念册上这样写道。只为了那一句“我是有祖国的人”,2009年他毅然放弃海外优越条件选择回到祖国贡献力量,并在回国七年间以强大的感召力激励更多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正是他的那一份爱国情怀,那一份坚守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不顾一切投身于科研事业,也激励着他攻克一个个科研难题,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为我国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反思自己,回国十年,虽然也在团队建设和学术科研上有所收获,但离自己想通过科研报国的初衷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这几年学术上感觉压力明显增大,当研究碰到失败、受到挫折时,前行的动力有所不足,偶尔也会出现畏难退缩情绪。对比黄大年同志,他回国期间一心投入科研,一直坚守以科技创新报效祖国的信念,我深感惭愧。爱国不应只停留在感情上,而更应体现在实际中。作为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坚守信念,踏实工作,才是真正的爱国。
其次,教书育人不是简单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和品质的传承和引导。
回国七年,黄大年同志指导了18名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并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他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笔记本电脑和学习资料、因材施教指导本科生人生和职业规划、创造条件让学生和团队成员接触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和设备、默默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患重病学生家长解决治疗问题。直到后来身卧病榻,黄大年仍然在为学生、为教师布置工作、修改报告、制定方向。他用行动诠释着师者之行、师者之德。
反思自己,作为高校教师,我同样指导着众多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同样担任本科生班主任,虽然对学生有关心、有帮助,但说教多、行动少,对教书育人的真正体会不够深,还没有很好地在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引导青年学子上下功夫。教书与育人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作为高校教师,授业解惑更要传道。去年年底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这应该就是一个高校教师的准则和指导!
第三,淡泊名利不是嘴上说的,而是在工作、生活中真正践行的。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黄大年同志一直把邓稼先等老一辈留学报国的科学家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他说,他只是千千万万海归学者中的普通一员,他说,有好多兄弟为了祖国的事业已经倒下了,但这并不能阻挡后来者前进的决心,看着中国由大国向强国迈进,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反思自己,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对老一辈的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还传承不够,对自己团队的教师要求和帮扶还不够。回国十年,慢慢地被一些社会习俗所带动,有时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会选择回避;有时会与同龄人、同行人比较,感觉自己比起他们已经是奉献多提要求少、谦虚多骄傲少,也会在意别人对自己学术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评价。这反映出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思想上对名利还是在乎的,学术追求还是不够远大和坚定,还不能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做到把国家的强大作为自己肩头的一份责任。
总而言之,“有国才有家”,家国情怀是支持我们坚守信念的根基和底气。每一个科技工作者,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扛起自己肩头的那一份责任。黄大年同志作为我辈学习的时代楷模,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将时时刻刻激励和鼓舞着我,引领我继续走好教育科研之路。